進入數字化轉型時代,業務作業與 IT 係統的關聯隻會越來越強,企業決策需要更多地依賴數據與算法,這時候很可能出現的是業務需求不斷爆發而 IT 能力有限的矛盾,因此在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IT 係統的定位也在發生變化。
針對相關話題,《行知數字中國》欄目第三期邀請了過去30年親曆過中美高科技行業、零售業、金融業和製造業等不同行業的 IT 老兵、前美的 IoT 副總裁兼 CTO 向江旭。他曾在引領科技創新潮流的矽穀深耕技術研發,回國後趕上中國蓬勃發展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又以技術管理者的身份親曆了數家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曆程,在一次次跨越邊界、不斷探索的過程中,他對”數字化轉型“的理解始終如一:將數字化技術應用到企業或者行業當中,去優化甚至於改變業務流程,最後使其產品和服務能給用戶帶來更大的價值。
《行知數字中國》是極客邦科技旗下 InfoQ 極客傳媒傾力打造的深度對話視頻欄目,圍繞行業中一個個具代表性的優秀的先行企業和實踐案例,通過探訪、訪談等形式拍攝製作,立誌為觀眾帶來最有價值、具備啟發性的數字化轉型相關內容,傳播先進的實踐和思想理念。
本期視頻中,向江旭結合其親身經曆,分享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的經驗和教訓。可微信搜索 InfoQ 視頻號,觀看《行知數字中國》第三期內容:《30 年 IT 老兵談數字化:這就不是個技術活》

向江旭表示,早期的時候 IT 主要是支持的角色,支持組織內部係統的運作,後來把業務係統數字化之後,它相當於是賦能的角色,需要更多地幫助業務開拓,包括怎麽去管理庫存、促進營銷獲客。最後,IT的理想目標是發揮引領作用。
雖然目前 IT 還沒能達到引領的地步,但很多公司的 IT 已經在從支持、被動響應,甚至於內部乙方的角色,逐步地轉變成賦能的角色。這裏麵會存在不少需要博弈的地方。從業務方的角度,IT隻要能幫助完成業績目標、搞定業績就好,對未來的布局、或者底層那些看不著的建設就難以體會。
然而,技術團隊畢竟資源有限,從技術負責人的角度來說,必須要權衡短中長期的一些項目跟優先級。支持好業務是第一步,但一定要走到第二步“賦能”,甚至能夠做到第三步——在某些方麵、某些領域、某些業務線是引領的角色,這樣才能真正體現產品技術部門的價值。
怎麽樣讓 IT 和業務融合、怎麽樣去賦能、怎麽樣去引領,其實這些都沒有一個定論。比如通過輪崗,讓產品技術人員和業務人員聯合辦公;也有可能會涉及到組織架構融合,從集中式的技術團隊到分布式BU,每個業務線有自己的技術團隊,還有雙線的或矩陣式的匯報方式。方法各式各樣,但沒有一個會是完美的,隻有在某個時間段對某家公司最合適的。
向江旭回憶起曾經宜信公司有個特別好的口號,叫“遊到河對岸”。公司鼓勵產品技術人員不僅隻是一流的技術人員,也要成為二流的金融專家,而一流的金融專家也要變成二流的技術專家。也就是說,技術人員、IT人員都要成為半個金融專家,因為隻有這樣做出來的係統才能真正滿足金融客戶的需求。
企業數字化轉型如火如荼,當中不免存在一些誤區,其中一個比較常見的誤區是:大家很難對數字化有一個正確的期望值。
要麽對數字化寄予無限的希望,要麽是懷疑且絲毫不提供支持,很難有一個動態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它。“做CTO、做技術負責人麵臨的痛點是,如何設立期望值。”
宏觀地看,數字化轉型並不是指代一兩個項目,或一兩個係統,它是一個過程,由多個項目跟係統組成,並且很多時候,過程中可能大部分的項目是不成功的,但這不意味數字化轉型的進程就是失敗或停滯不前的,因為失敗的項目所積累下的經驗教訓,包括一些源代碼,都是能在未來的行動中起到作用。
不要因為經濟下行,需要降本增效,需要保持核心的業務的保障,就把很多以前前期的投入戛然而止。做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要適當保留一些火種,定力和戰略眼光對於決策人來說尤其重要。
免責聲明:家電資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有部分內容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本站所轉載圖片、文字不涉及任何商業性質,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不承擔任何侵權責任。聯係方式:[email protected]
本網認為,一切網民在進入家電資訊網站主頁及各層頁麵時已經仔細看過本條款並完全同意。敬請諒解。
(责任编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