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澳門市聖安多尼堂區 >北大西洋下方的巨大撞擊坑揭示殺死恐龍的小行星並不孤單 正文

北大西洋下方的巨大撞擊坑揭示殺死恐龍的小行星並不孤單

来源:樟茶鴨網编辑:澳門市聖安多尼堂區时间:2025-11-02 05:32:05
北大西洋下方的巨大撞擊坑揭示殺死恐龍的小行星並不孤單
北大西洋下方的巨大撞擊坑揭示殺死恐龍的小行星並不孤單
北大西洋下方的巨大撞擊坑揭示殺死恐龍的小行星並不孤單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科學報(王方):西非海岸附近的海底發現了一個9公裏寬的隕石坑。它形成於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前後——那次撞擊導致大多數恐龍滅絕。科學家猜測,這一隕石坑是由希克蘇魯伯小行星脫落的一塊碎片形成的。相關論文8月17日發表於《科學進展》。
這個隕石坑被命名為“納迪爾”。它位於幾內亞海岸幾百公裏外的大陸架上,埋在300米深的沉積物下,海水深度為900米。
英國赫瑞—瓦特大學的Uisdean Nicholson說:“它絕對符合隕石坑的特征。”Nicholson從石油天然氣公司提供的地震反射數據中發現“納迪爾”具有同等大小隕石坑的所有特征,包括凸起的邊緣和隕石坑外噴射物質的跡象。
研究小組成員、美國亞利桑那大學Veronica Bray進行的建模表明,隕石坑是由一顆直徑約400米的小行星撞擊造成的。
“納迪爾”大約形成於6600萬年前,與現在墨西哥境內180公裏寬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處於同一時期。這使得研究小組推測,它是由一塊從希克蘇魯伯小行星上分離出的碎片形成的,該小行星直徑估計為13公裏。
如果分離正好發生在撞擊前,兩個隕石坑將會非常接近。相反,Nicholson認為,引力可能使小行星在接近地球的早期軌道上分離,導致兩次撞擊相差了幾天。
“希克蘇魯伯小行星可能分裂成若幹碎片。其他撞擊坑可能仍有待發現,也可能已被構造過程破壞。小行星撞擊數千米深的海水時不會形成隕石坑。” Nicholson說。
“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發現。”研究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撞擊的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Gareth Collins說,“它有許多與撞擊源一致的特征。”
但Collins並不認為新發現的隕石坑與希克蘇魯伯有關。“在時間上有很多不確定性。我認為這兩個事件更有可能是不相關的。”他說。
Nicholson則認為這是可能的。其團隊提出了一個方案——鑽穿“納迪爾”並取回岩芯,以確認它是否為撞擊結構,並更加精準地確定撞擊事件的年代。
“單是‘納迪爾’撞擊不會造成大滅絕。”Nicholson說。根據這項研究,該事件將主要影響周圍地區,尤其是在撞擊地點附近產生500米高的海嘯。他表示,“這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區性事件。”(原標題:撞擊地球還有第二顆小行星)
相關報道:新發現西非海底隕石坑或表明——不止一顆小行星撞地滅絕了恐龍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科技日報(劉霞):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西非海岸海平麵下1公裏處,發現了一個8.5公裏寬的隕石坑,並將其命名為“納迪爾”。研究團隊估計,該隕石坑撞擊地球的時間與被認為導致恐龍滅絕的奇克蘇盧布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時間相同。研究人員近日在《科學進展》雜誌上表示,如果這一時間點得到證實,意味著殺死恐龍的“凶手”或非一顆而是兩顆小行星。
地球上已發現了近200個隕石坑,其中絕大多數在陸地上。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身處海底的隕石坑會逐漸被沉積物掩埋,因此納迪爾隕石坑的發現極具科學價值。
在分析由地下傳輸的地震波收集的數據以探測幾內亞近海的物理結構時,研究團隊偶然發現了該隕石坑,其呈碗狀結構,有明顯的凸起。
根據該結構的尺寸,研究人員計算得出,如果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該地形,這顆小行星的寬度將超過400米。此外,利用與納迪爾相連的地質層的相關數據,團隊估計該隕石坑形成於白堊紀末期(約6600萬年前)。這顆小行星可能與奇克蘇盧布小行星“成雙結對”,在飛越地球時被地球的引力撕裂。
但也有研究人員質疑,這個結構看起來像一個隕石坑,但也可能是其他東西,需要確鑿證據予以確認。其年齡也存疑,在隕石坑中鑽探含有放射性元素的礦物,將有助獲得更精確的形成日期。
這並非科學家第一次調查奇克蘇盧布是否存在“同謀”。一些研究表明,烏克蘭的博爾蒂什隕石坑可能與奇克蘇盧布隕石坑同時形成,但研究人員後來確定博爾蒂什的形成時間要晚65萬年。
研究團隊希望2024年對納迪爾隕石坑進行鑽探,以解決圍繞該隕石坑起源的一些爭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热门文章

1.5997s , 13211.65625 kb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北大西洋下方的巨大撞擊坑揭示殺死恐龍的小行星並不孤單,樟茶鴨網  

sitemap

Top